找到相关内容306篇,用时3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治病的真理---3

    次,诸比丘!比丘即于蕴法,观法而住。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即于蕴法,观法而住耶?于此,诸比丘!比丘知:“如是色,如是色之生起,如是色之灭尽--如是受,如是受之生起,如是受之灭尽--如是想,如是想之生起,如是想之灭尽--如是行,如是行之生起,如是行之灭尽--如是识,如是识之生起,如是识之灭尽。”.....   通过对法念处蕴法的观照修习,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蕴法的执著。   “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184627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劝修易行道往生净土

    至诸天身,皆亦复如是。(我们这个蕴身是无量诸苦的集聚处,从这蕴的苦器当中出生三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。这惑业所成的身体里里外外都杂染不净。又好像始终被绳子绑住一样,因上被惑业绑住,果上被苦绑住。又像长年都好不了的痈疮,从里面不断地流脓流血,出种种苦。这蕴的相续就像一个一直治不好的痈疮,不断地出苦。所以这蕴身唯一是苦法、不净之法,毫无义利。要在这里面寻找丝毫许的真实义利都得不到,不必说三恶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劝修易行道往生净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093943325680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认识佛陀的智慧·《因明与中观佛法系列讲座》

    求极乐的发愿,也以本法为实修基础。   1、 轮回即蕴结蕴相续,在五蕴上抉择是苦的体性,即引发厌离心。   2、 对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愿和极乐净土的功德,益发明显可知,极乐净土的殊胜,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认识佛陀的智慧·《因明与中观佛法系列讲座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52910325663.html
  • 以涅槃所緣

    bhavanirodho nibbanam) S.12.68 (S.II.p.117) bhava是「有」(存在),「有之滅」(bhavanirodho)即等於「涅槃」(nibbanam)。「有之滅」就是「蘊之滅」(...涅槃時,可以說是貪.瞋.癡滅盡、有之滅、蘊滅,或者可以說是空掉貪.瞋.癡,空掉(名色)法之生滅;但證悟涅槃之際,蘊沒有空掉,能認識的心識(主) 猶原存在,所認識的涅槃(客)存在。所以說證悟時,「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5945141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的探索

    自第八十五卷至九十八卷为《杂阿含经》的本母,并将经文的卷次品目作了初步的厘订,判定《杂阿含经》为四分十诵如下:  (一) 蕴、六处因缘相应分   第一诵:蕴诵   第二诵:六处诵   第三诵:...》,分成三大册,第一、二册的内容为:  (一) 阴诵(内含阴相应)  (二) 六入处诵(内含入处相应)  (三) 杂因诵(内含因缘、谛、界、受相应)  (四) 道品诵(内含念处等相应、安那般那念、学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2647814.html
  • 感悟人生话苦谛

    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说:“人们由意志以生欲望,永不满足故,痛苦亦无已时!”是求不得苦。  8.阴炽盛苦。阴者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之五蕴。又叫“蕴”。是从过去的“”,从过去取烦恼招感而来的,在本质上已免不了苦痛,而现在有这蕴,更由于烦恼的妄情计执,所以苦上加苦,我们的“识”对于物质的色、情绪的受、认识的想、造作的思,处处住著,看作可取,可得,可住、可者,这就是识的染著。识对境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3062670.html
  • 弘扬原始佛教应依「杂阿含经」

    学者一致认为此经有大乘思想的渊源。吕澂的「杂阿含经刊定记」中依据「瑜伽师地论·摄事分」调整此经为四分十诵,次第是:(一)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有六诵:即蕴诵、六处诵、缘起诵、食诵、谛诵、...亲切而可行的根本圣典——「杂阿含经」,正其时焉!   、第一步基本工作为选「杂阿含经」中经文介绍:佛陀根本教示、根本方便。除已选的十数篇外,再应补充如破除迷信(祭祀鬼神)、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82364873.html
  • 《阿含經》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

    應,次第安布。  當知如是一切相應,略由三相。何等為三?一是能說,二是所說,三是所為說。若如來、若如來弟子,是「能說」,如弟子所說、佛所說分。若所了知、若能了知,是「所說」,如蘊、六處、因緣相應分...、「能說」,如,弟子所說、佛所說。二、「所說」,如,蘊、六處、因緣相應,及道品。三、「所為說」,如諸苾芻、天、魔等八眾相應。釋尊四十多年所教導的「義理」和「實踐」,便是「所說」這一部分;其內容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440242.html
  • 《安慧释》梵汉对照

    知识、财富等方面优胜者相同,认为自己更优胜,令心高举,这就是慢过慢。于离我、我所的蕴中妄执为我、我所,由此令心高举,这就是我慢。增上慢,于未得增上殊胜证悟的情况下,自以为已得,令心高举,这就是增上...,并非世间正见和无漏见,这些见的染污推度行相无别,由于所缘行相有别,所以彼此有别。此中的萨迦耶见,,即于蕴观见我及我所。边执见,因于蕴中执为我和我所,所以有断见和常见。邪见,由此邪见损减因或果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141361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2)

    ,表现于行动者为有。  :是驰追求,由爱而来。也就是由种种的执,于是三业繁兴,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,因此名为有四种:对欲或色声香味触等尘起追求想曰欲。对正理起谬解,如对五蕴生我见、边见...悲苦恼等与之俱来。 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,是过去二因;识、名色、六入(处)、触、受,是现在果;爱、、有,是现在三因;生和老死是未来二果。 这十二因缘说,于过、现、未三世,有两重因果,故名三世两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347720.html